9月10日电题:《史英哲:中国可持续金融大有可为》 作者史英哲(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研究一部主任) 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参会成员国,中国政府做出了履行《21世纪行动议程》等会议文件的庄严承诺。此后,中国先后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相关纲要、导则和法规,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之一。在此背景下,促进金融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和金融长期有效运行和稳健发展更符合当下中国经济发展需求。 一、 中国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显著 2015年,联合国进一步提出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指导2015-2030年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工作,也为金融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加速转型提供了“指南针”。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做出诸多努力,从多方面推动了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质进展。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成就在于生态保护方面。2015年到2018年间,中国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仍是当下环境领域最为明确和迫切的任务之一。西方国家从碳达峰到碳中和通常预留了50到70年,而中国仅预留了30年,实现“双碳”目标时间紧、任务重。此外,巨大的资金缺口也是一个挑战。根据清华大学牵头的《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报告测算,如果要实现1.5目标导向转型路径,2020-2050年仅能源系统就需新增投资137.66万亿元,折合每年新增投资约4.59万亿元。若想实现碳中和,运输业、能源工业、建筑业等社会各个行业均需改革,耗资巨大。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主要成就是推动共同富裕。近几年来,中国在减贫领域取得巨大成果逐渐被国际认可,“十三五”时期,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减少5575万,于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之后,中国将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优化城乡区域发展格局。 二、 中国可持续金融市场成绩斐然 可持续金融根据强调环境和社会效益的不同,包含气候金融、绿色金融、社会责任金融等多方面内容。只有注重环境、社会和治理(ESG)等方面综合发展的可持续金融才更符合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需求。 近十年来,中国在推动可持续金融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 第一,中国银行业推出了各类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和扶贫金融业务。截至2020年底,中国21家主要银行的绿色信贷余额已接近12万亿,排名世界第一。这主要归功于中国金融市场自上而下的系统性监管体制与规范化的统计制度,大力促进了绿色信贷识别效率。关于普惠金融,自2005年以来,政府鼓励金融市场积极创新,更好地服务中小型企业融资需求。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统计,截至2020年底,54家上市银行已向中小型企业提供了7.58万亿的融资资金。 第二,推动了可持续发展债券市场稳步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债券市场包含绿色债券(其中可细分为普通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和蓝色债券)、防疫债券、乡村振兴债券、扶贫债券和社会责任债券。过去5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在国际取得亮眼成绩,累计发行规模已超1.4万亿,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吸引了众多国际投资者关注中国市场。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既有在岸发行的绿色债券,也有离岸绿色债券,几乎每年的发行数量都超过100只,市场十分活跃。其他绿色债券市场如欧洲、美国的发行量则较为疏散。2021年2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动发行了首批碳中和债券,上半年发行规模达1397.13亿元,占同期绿色债券市场总发行量45.4%。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统计,截至2020年末,扶贫债券和乡村振兴债券过去5年的累计发行规模约为4606.5亿元;据统计,防疫债券发行规模超1.3万亿元,其中大部分是由中央政府发行的抗疫特别国债。2020年,兴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还发行了数笔离岸和在岸蓝色债券。总体而言,中国推出了多款开创性可持续发展金融产品,构建了领先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债券市场,为全球可持续金融市场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推动全球可持续金融发展仍需努力 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各国的共同责任和使命,加强国际交流,开创合作共赢新模式是推动可持续金融发展的首要关键词。 我们要鼓励更多机构参与到可持续发展领域中,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公司所有业务部门,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共商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同时要加强可持续发展技术、标准和教育等方面的国际合作。在可持续发展标准方面,国内与国际逐步建立比较一致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估标准及方法;在可持续发展技术方面,促进国际技术双向转移合作,开展市场碳足迹跟踪测量工作,大力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在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借鉴欧美成熟教育体系,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 (文章来源:中新经纬) 文章来源:中新经纬磁力搅拌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