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资讯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香港小学播南京大屠杀史实吓哭学生遭家长投诉,教育局回应

2022-01-10| 发布者: 房县资讯网|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原标题:香港小学播南京大屠杀史实吓哭学生遭家长投诉,教育局回应)(观察者网讯)据港媒13日报道,上周...
https://www.kwudor.com

(原标题:香港小学播南京大屠杀史实吓哭学生遭家长投诉,教育局回应)

(观察者网讯)

据港媒13日报道,上周香港一小学在一年级的德育课上,播放了一段由香港教育局提供、介绍日军侵华暴行“南京大屠杀”的5分钟史实纪录片,部分血腥暴力画面吓哭学生,遭到一些家长投诉。校方随后通知,今天(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哀悼活动结束后,将增设“特别班主任节”疏导学生情绪。

香港教育局12日回应表示,没有硬性规定学校要无差别地向所有班级播放纪录片,学校可按校情及专业判断灵活采用有关教材。同时也表示,学习抗日历史是课程一部分,历史就是历史,不能回避,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希望社会各界理解认识国史是教好下一代的重要一环,呼吁公众信任教育专业和教师的引导,不要被片面言论误导。

此事引发热议后,大部分家长受访时认为课堂上介绍惨痛国难进行爱国教育并无过错,“如果忘记历史就是背叛过去”,但学校的教学方式有改善空间,教育局的指导也有点模糊,建议明确相关教材的适用年级。

11月22日,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曾致函全港各中小学,建议校方在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举行相关悼念活动,包括奏唱国歌、默哀、播放影片、学生分享等,期望借此促进学生全面认识南京大屠杀,培养学生的国民身份认同,以及对民族及国家的责任感。

据港媒报道,教育局提供的相关教材中,有一段长约5分钟的介绍“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历史纪录片,其中含有日军强抢幼儿,拖行老人,将平民推入战壕活埋、枪决,火烧南京城及婴幼儿尸体遍地的镜头,这一片段约为45秒左右。

这则纪录片已经在全港免费电视台及线上播出,属公开信息,影片开头也有提示“以下部分镜头可能会引起观众不安,敬请留意。”

视频画面

近日全港中小学开始陆续开展相关悼念活动。12月9日,位于屯门的保良局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小学在一节德育课上,采用了这则5分钟视频作为教材,向一年级学生播放后,部分学生恐慌嚎哭,引起家长不满投诉,认为影片不适宜小学和初中学生观看。

有家长表示,孩子在学校看完影片后回家情绪一直低落,呼吁教育局重新检视向学校提供的影片及教学资源,确保符合各个年龄层的学生的心智成熟程度,做到因材施教,并向学校提供指引。

圆玄小学方面11日向家长发通告,回应称日后校方会加倍留意,按不同年级情况适当调整教材,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同时,也会更顾及学生的情绪感受。

校方还表示,将在今天(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哀悼活动结束后,增设“特别班主任节”疏导学生情绪,教导孩子用不同的方法面对困难,让孩子分享感受,珍惜所有。学校也呼吁家长及时通知孩子的情绪状况,将会有两位驻校社工跟进,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情绪辅导。

圆玄小学图自港媒

12日,香港教育局也做出回应,表示向全港学生提供教材时,并无硬性规定所有学校,无差别地向所有班级播放有关内容。学校可按校情及专业判断,灵活采用有关教材,根据学生的年纪、心智发展等选择合适教材或选播合适段落,教师再给予学生适当指引。

教育局表示,学习抗日历史是课程一部分,学校让学生认识战争的苦难、百姓的逃难、大屠杀是国殇、世界各界谴责日军的侵略行径,以及军民齐心抗日等,并以珍视和平为最后目的。

教育局强调,历史就是历史,不能回避。战争本身是残酷,各界必须从历史中学会珍惜和平、尊重生命、宽恕别人、爱护国家。教育局会与业界不断改善及增加合适的教学资源,让学校及教师使用。希望社会各界理解认识国史是教好下一代重要一环,信任教育专业和教师的引导,不要被片面的言论误导。

有港媒今天来到圆玄小学做调查,接受采访的大部分家长都支持在课堂上开展此类爱国教育,认为学校播放史实纪录片的做法没有问题。就读于一年级的邱同学被问及影片内容时,她摇摇头称已不太记得,但记得老师有做解释。她的父亲在一旁回答:“始终都是事实,大家可以不用这么大反应,老师和家长都可以把这个事情解释给小朋友听的,大家都可以了解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还有家长说,“作为家长有义务让孩子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如果忘记历史就是背叛过去。”“很多外面的资讯都有很恐怖的片段,不都看了?不能说这个历史事件反而不给他看了。”“有些小朋友可能会害怕,但你告诉他这是历史,应该就能接受的了。”

也有家长提到,在此基础上也希望学校在教学方式上进行一定改善,教育局对校方的指导也有点模糊,建议教育局向中小学提供教材指引时,标明适用于哪些年级学生。

在相关新闻的评论区中,持有“支持让孩子从小了解相关国家历史观点”的香港网友也占多数。

延伸阅读:

孙春兰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据新华网消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2月13日上午在南京举行。

公祭仪式现场图(来源:新华网)

公祭仪式现场图(来源:新华网)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同志讲话。

以下为讲话全文:

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深切缅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宣示中国人民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庄严立场,表达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

90年前,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全境;1937年又蓄意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同胞惨遭杀戮,无数妇女遭到蹂躏残害,无数儿童死于非命,大量财物遭到掠夺,古都南京成为人间地狱,这是骇人听闻的反人类罪行。南京大屠杀惨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三大惨案”之一,铁证如山、不容篡改。

为了反抗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推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全面抗战路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人民以3500多万人伤亡的沉重代价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从此,再也没有侵略者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肆虐,中华民族迎来了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到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

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如今,我们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展现了新时代的新气象新作为,这是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抗战期间牺牲烈士以及死难同胞的最大告慰。

——开启新征程、展现新作为,我们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定理想信念,赓续红色血脉,续写新时代的红色华章。

——开启新征程、展现新作为,我们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我们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不惜一切代价维护人民生命安全,构筑起保障人民健康的坚实屏障。我们要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开启新征程、展现新作为,我们要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南京大屠杀发生后,德国的拉贝、美国的马吉、丹麦的辛德贝格等国际人士冒险保护中国难民。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后代与中国的朋友始终延续着命运与共的友谊。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把握前进方向。我们愿本着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精神,推动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与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一道,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同胞们、同志们、朋友们!历史大势浩荡前行,民族复兴前景光明。在新的历史征程上,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倍加珍惜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努力创造不负革命先烈、告慰死难同胞的新业绩,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接续奋斗,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房县资讯网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房县资讯网 X1.0

© 2015-2020 房县资讯网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