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 11,似乎没有往年那么热闹了。 尽管消费者的购物热情不减,但从平台层面来看,往年的标准动作,今年明显少了很多。比如,阿里对数字保持了令人惊讶克制,只是在零点悄然发布了双 11 的 GMV 为 5403 亿,除此之外,几乎没发布任何官方战报,并取消了实时 GMV 数字大屏,这是双 11 史上第一次。 过去数年,我曾多次到访双 11 的工作大厅,里面最醒目的就是大屏上跳动的 GMV 数字和紧张的战报气氛。往年,身处其中,能时时刻刻感受到一种狂热的情绪。 「只要还在增长,一切就不是问题」,这是初代互联网人奉为圭臬的信条,也是在这样一种追求增长的高涨士气里,包括阿里在内的诸多互联网企业,一路狂奔,完成了许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种「工具理性」演化到极致,手段就成了目的,成为过去一个商业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今年,一切都不同了,形式上少了一些「表面功夫」,阿里正在回归到「目的」本身,在目的中寻找存在意义,也更多地在提升自己的内在修为。 其实早在 3 年前,周天财经就在《双 11 超越 gmv》一文中,已经关注到种种迹象下,阿里内部对于 GMV 开始产生新的认识。 而今天,相比 3 年前,经济生活面貌又有了巨大的变化:当双 11 催化着数字化以更高程度渗透进社会零售生活之中,当越来越多的新兴原创品牌在淘宝里诞生、孵化,GMV 这个数字是否依然是衡量发展的最好维度?增长质量是否应该被放到更重要的位置? 其实在淡化 GMV 的同时,今年我们还看到了天猫双 11 更多的重要改变。比如,今年消费者支付定金后,商家即可提前收回货款,相对于往年提前收款达到了 20 天之久。在 8-10 月的商家备货期,还可获得网商银行最低 6 折的「提前备货」利息折扣。
信用良好的天猫商家可以申请支用最多 50% 比例的店铺保证金用于日常经营现金流所需,截至 3 月初已有超 14 万天猫商家申请了超 40 亿元额度的保证金用于店铺经营。 商业世界里,账期和存货,都在挤占企业的自由现金流。我有几位做贸易生意的朋友就感叹,账面上是赚的,但每次赚到的一点钱,都要投入到下一批货的采买中,手头总是捉襟见肘。更短账期和更低利息,更充裕的产业信贷资源,某种程度上,都是在舒缓中小企业脆弱的资金链压力。 除了财务层面的助力,阿里巴巴自身的业态创新,也为商家开启了一扇新的窗口。近期,淘宝 App 首页推出「直播」一级频道,为「商家自播」提供更多免费公域流量。抖音充值 top up alipay account 美國微信充值 显然,阿里在倾注更多精力,来关注双 11 增长的质量、消费者体验,以及商家的减负增效。 如果把视野放到更长的维度,今年反垄断处罚以来,淘宝天猫陆续推出了 20 多项商家减负增效举措,其中包括了降低开店门槛,调整保证金政策、阿里巴巴普惠字体免费、AI 虚拟模特塔玑免费、AI 电商翻译免费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