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资讯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阿里为了做社交,又出了昏招

2021-11-02| 发布者: 房县资讯网|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今年淘宝双十一,最重要的重头戏是“分享购物车”。在这个看上去新奇的活动里,淘宝不仅仅安排了最重要的流...
看影视在线看最热影视 https://www.kanys.org

今年淘宝双十一,最重要的重头戏是“分享购物车”。

在这个看上去新奇的活动里,淘宝不仅仅安排了最重要的流量入口,也邀请了各大明星来代言这个活动,甚至在一线媒体上做投放。

然而狂欢没过多久,用户就发现这项功能严重泄露了个人隐私。

阿里渴望社交,但过去一段时间,却处在了一直尝试,一直失败的窘境。

这一次,阿里又以隐私作为卖点,在刀刃上舔起了血。

1

双十一来看隐私?

双十一进行到第十二年,像每年重复的春晚一样,已经失去了新意。因此,淘宝今年推出了这个“分享购物车活动”。

为了引导用户参与,淘宝为这项活动设计的“诱饵”是:“清空购物车的机会”,即免费获得购物车里所收藏的全部商品。

而获得这个机会,可以通过完成数个任务:可以是晒自己的购物车,也可以是和好友“当面摇一摇”,互看购物车,或者是要求好友来观看自己的购物车。完成任何一个任务都可以获得一个“筹建码”,然后在10月31日和11月10日,会分别开奖。

这个活动算淘宝今年双十一最重磅的活动,不仅邀请了杨幂这样的明星参与,也在诸多头部媒体上投放软文。

但是很快,参与活动的用户发现,这个活动存在极大的隐私泄露风险:一旦参与分享,不仅仅会显示购物车内容,也会显示用户的淘宝ID。

更大的风险在于个内容会被淘宝大规模展示,并且任何一个陌生用户都可以转发该条信息,造成进一步传播。一旦分享,也无法删除和撤回。

对于这个细节,用户并没有被告知。许多用户在微博上吐槽,对于“晒购物车”这个概念,淘宝并没有做详细的解释,在活动中一步步被引导“分享”,没想到能够被大规模传播。

而即便没有亲自分享给好友,即没有参加第二类任务,如果有任何好友参加这个活动,信息都会优先被推送给好友。这种相关信息在熟人关系链中传播,会让用户觉得更为尴尬。

但是如果一旦参与第二项任务,即把购物车分享给好友之后,此后购物车任何更新,好友都会收到红点提醒,用户难免觉得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被人窥探。

被分享方也会表示尴尬——“突然收到不熟的朋友的信息,被迫看了对方的购物车”。

但是淘宝对这样的隐私泄露风险,以及用户的负面反馈毫不在意,甚至大打隐私牌。

10月28日,在头部媒体《GQ》投放的品牌文章,正是以可以窥探明星隐私为卖点:《悄悄潜入明星小群》,引言写着:“救命,很多瓜”。在另一个自媒体上,标题更赫然是《卧槽!半个娱乐圈明星的购物车都泄漏了》。

作为一个国民级的产品,在双十一这种类似春晚的活动,淘宝以隐私为最大的卖点,确实让人匪夷所思。市场和产品团队设计了这个活动,能够通过安全部门、风控部门的审核,不难看出这家公司对于风险有极高的容忍度。

用户任何大规模抱怨背后都是真真实实的风险。

对于隐私分享,以及后续传播动作,淘宝并没有做明确的说明。

11月1日出台的《个保法》,针对互联网产品引导用户“一揽子同意”等乱象,特别之处,互联网产品如果要和其他事项进行捆绑,需要个人主动点击或勾选“同意”,对捆绑事项单独同意。

毫无疑问,淘宝还在打擦边球。

因为隐私问题,海外社交巨头Facebook从2018年至今一直深陷泥潭,但这种同行们的案例,对于中国传统互联网公司看起来并不会带来参照意义。

2

社交,阿里屡试屡败

不难看出,此次活动更多是为了增加淘宝的社交属性。

几项任务都能够增加用户之间添加好友的频率。“任务一”是主动分享购物车,为了获得更多的抽奖码,用户很大可能会大规模添加新好友;而在任务二中,当面摇一摇,互相看购物车,也是能够让用户和身边的朋友互相添加好友。

淘宝对社交一直有企图心。

在最近的淘宝产品上,给了社交足够的流量:打开淘宝,首屏是传统电商页面,向下滑一屏就是会误以为打开了小红书。而在产品底部,点入第二个tap“逛逛”,就如同进入了抖音:有关注的店铺最新动态的“关注”页面,也有推荐页面以及直播页面。

淘宝对于社交,屡次尝试,屡次失败。

2010年开始,阿里就以旺旺为载体做社交。在移动互联网还没有大规模兴起时,用户在上面更多的是买家和卖家之间的沟通,但旺旺的用户量不容小觑——2008年就宣布用户过亿,是继QQ之后第二个用户过亿的即时产品。

阿里是做2B产品出身的,相比腾讯以及后起之秀字节,阿里擅长销售,并不擅长产品。在产品上,腾讯有微信、QQ以及王者荣耀,字节有头条、有抖音,也有像“abtest”这样完善的产品方法论。阿里是做2B业务起家的,2b并不像2C那样对于产品有极高的要求——只要去看看如今1688的粗糙程度,也并不难理解这一点。可以说从基因上,阿里就不具备好的产品能力。

社交这条线来看,阿里出的一直是昏招。

很快,阿里把旺旺分成了买家版和卖家版,这种做法一是分散了流量,二是也让用户会觉得迷惑,不知道该用哪个版本。

但是阿里内部很早就建立了千牛卖家中心,很快也推出了“千牛”,也是主打卖家服务工作台和在线沟通,与旺旺卖家版性能存在重复。这种重复很可能是BG之间竞争的结果,但是从外部来看,不得不觉得产品策略混乱,对于用户也会造成困扰。

到了2012年,移动互联网大行其道,旺旺推出了移动版本旺信,这个品牌并没有在用户中建立起和旺旺的强联系,与此同时,2011年横空出世的微信逐渐发展成主流的移动通信软件,旺旺成为了上一个时代即时通讯故事。

自己做不出来,就投资别人,哪怕是社交媒体也可以。

2013年4月29日,阿里巴巴以5.86亿美元购入新浪微博公司发行的优先股和普通股,占微博公司全稀释摊薄后总股份的约18%。站在2021年这个时间点上来看,无论是对阿里还是微博,都看不到这项投资的收益。

到了2014年4月1日的D轮,陌陌融资2.118亿美元,阿里就是领投方。陌陌算是一个成功的产品,但是从战略上来看,也很难看出阿里的收益。

就在向外投资的时候,阿里还在大张旗鼓地自己做。

2013年9月23日,来往正式上线,阿里请来了无数明星站台,但是不到半年,这个项目还是夭折,2015年11月18日,“来往”正式改名“点点虫”,消失在了阿里的产品序列中。

到了2015年1月19日,支付宝开始尝试社交化,在钱包的二级界面出现“我的朋友”栏目,可以直接添加支付宝用户成为好友并发起聊天。但是真正让人注意到支付宝的社交动作是在2016年11月推出的“圈子”、“校园日记”,女性的大尺度照片引起极大的负面反响,产品被叫停。

到了2020年2月25日,阿里正式由钉钉CEO陈航公布了又一款消费级社交网络产品“Real如我”,到2021年年末这个时间点来看,这款产品没有激起任何水花。

3

阿里的危机

在各家互联网公司都面临的强监管下,每家公司都在寻找合法合规的业务发展道路。

合法合规的业务在202年有了新的定义。游戏业务在2021年就面临了监管,腾讯和字节不得不对游戏业务做新一轮合规运营和调整。K12教育业务也是如此,新东方、字节的大力教育以及猿辅导都因为双减政策,调整业务方向以及大规模裁员。

任何公司在已有业务真正衰败之前,都会探索新的方向,毫无疑问,社交是阿里一直在探索的方向。

尤其是主营业务走向下坡路之时,阿里Q1财季净利润428.4亿元,同比减少7.8%,营业收入308.5亿元,同比减少11.1%;营业利润率15%,同比下降了8个百分点。总体来看,虽然营收还在增长,但在放缓,困境非常明显。

主营业务上,京东和拼多多依旧强劲,但是最让他们头疼的就是抖音和快手。

快手和抖音的直播间和各个主播带货直接瓜分了淘宝的GMV。

就在2020年到2021年一年时间里,抖音的商家自播业务也蓬勃发展起来。所谓自播,就是商家自己在抖音开直播卖货,等同于商家自己在天猫开店,直接瓜分了天猫的GMV。

2020年初,抖音电商定下的GMV目标是1200至1500亿元,但是到了2021年年初,抖音宣布2020年GMV5000亿。2021年,抖音GMV全年目标是万亿。

市场会适度增长,但不是无限增长。在零和竞争下,抖音和快手的崛起直接让淘宝走上下坡路。

寻找新的业务方向固然重要,但是又一次以隐私为卖点来做大规模营销,更让人觉察阿里的无力。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房县资讯网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房县资讯网 X1.0

© 2015-2020 房县资讯网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