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侦探社 脱下军装的战神:除了主席、总理和小平三人以外,还有谁? 毛泽东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小平同志的亲自主持下,中央军委对22年的战争年代作了系统回顾,梳理了为革命做出特殊贡献的高级将领,最终评选出36名杰出的军事家。 在这36位军事家中,包括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和邓小平等统帅人物,包括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军,包括李先念和杨尚昆等官至国家元首的将领,也包括叶挺和罗炳辉等没能看到新中国成立的革命先烈。 这份名单基本包括了战争年代为革命做出过杰出贡献的高级将领,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活到了建国,成为国防战线上的高级领导人,但也有一些人因为经济建设的需要而脱下了军装,最典型的莫过于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三人。 周恩来 毛泽东 毛泽东是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人民武装和共和国的缔造者。 他是中国最早思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批先知之一,也是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者之一,他在湖南创刊的《湘江评论》在那个时代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不久,他就参与组织湖南省的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了在上海的嘉兴南湖召开的中共一大,成为党的13位创造人之一。 毛泽东在革命早期就对农民运动做过系统而细致的考察,他认为,中国的问题其实就是农民问题,因为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部分。 所以,毛泽东一生的革命生涯一直致力于解决农民问题,这是他对中国革命作出的最杰出的贡献。 井冈山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但起义过程中,他发现敌强我弱,如果贸然强攻敌军防备森严的大城市,起义军必将陷入灭顶之灾。关键时刻,他力排众议,经过“三湾改编”之后,把队伍拉上了井冈山。 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农村包围城市”、“把支部建在连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天才思想,就是毛泽东在那个时期提出来的。可以说,没有毛泽东的特殊贡献,中国革命还将在黑暗中摸索很多年。 随后,毛泽东和朱德、陈毅、彭德怀等一起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央苏区,中国革命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 长征路线图 长征对年轻的中央红军是一次艰苦卓绝的考验,在经过“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和湘江惨败之后,红军面临着生死抉择。 在大多数高级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的支持下,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力挽狂澜,结束了博古和李德在军事上的瞎指挥,红军重新回到原来那支神出鬼没、战无不胜的军队。“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地位极其重要,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遵义会议”以后的红军,在毛泽东的带领下有如神助,跳出敌军的围追堵截、克服自然界的种种困难,爬雪山过草地,终于到达陕北,和徐海东、刘志丹率领的红十五军团会师,中央红军的长征胜利结束。 徐海东 1936年底,中国民族危机加剧,日军加快了全面侵华的步伐。 在全国的压力下,国民党不得不妥协,同意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建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共再一次合作,共同抵御外侮。周恩来曾吟诗赞誉: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根据国共达成的协议,陕北的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朱德和彭德怀分别出任正副总指挥(正副总司令),江南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叶挺任军长。 抗日战争中,人民武装得到了极大发展,不仅建立了以晋察翼和山东为代表的模范根据地,武装数量也扩张到战争爆发时几十倍。 毛泽东和周恩来 抗日战争的末期,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诞生了第一个长期而稳定的领导集体:以毛泽东为首的五大书记。 在五大书记的带领下,中共中央在延安又开始领导全国的解放战争。 战争的初期并不顺利,在陕北战场、山东战场、华北战场、中原战争、苏中战场、山东战场和东北战场,敌军攻势频频,我方的根据地则大面积丧失。 但关键时刻,毛泽东进行了关键分析,指出这个时期,战争的目的是有效杀伤敌军有生力量,不应该过分强调一城一地的得失。 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大手一挥,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在南京和武汉之间的心脏地带给敌军插了一把锋利的匕首,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粟裕和陈毅 随后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也遭到惨败,胡宗南和陕北被彭德怀拽着鼻子兜圈子,被拖得苦不堪言;陈毅和粟裕在山东虎口拔牙,国民党五大主力王牌军之一整编74师被一举歼灭,上至师长下至马夫,一个没跑掉。 在敌我力量发生不断变化的时候,毛泽东显示出了大战略家的高瞻远瞩,他一声令下,东北野战军在林罗刘率领下攻下锦州,关门打狗,东北敌军数十万在辽沈战役中几乎被全歼,东三省解放;紧接着,刘邓陈粟谭在华东发动淮海战役,一战歼敌五十多万,创造了人民武装歼敌记录;同时,林罗刘率东北野战军入关,和聂荣臻华北军区一起发动平津战役,解放平津,故都北平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书法作品:《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淮海战役之后,华野和中野再接再厉,发动渡江战役,一举突破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蒋介石盘踞了22年的南京被解放,蒋家王朝“金陵春梦”做到了头,不得不凄凄惨惨戚戚逃到台湾。 毛泽东为此兴奋无比,挥毫写下著名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最后两句这样说:宜将剩勇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城楼举行,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邓小平和周恩来 周恩来和邓小平 上述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其实很多方面周恩来和邓小平也参加到了。 周恩来出身没落官僚家庭,很早就开始探索革命真理。他和毛泽东受当时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影响很大,在旅欧期间,他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革命同志,包括朱德、陈毅、邓小平和蔡和森等。 回国之后,年轻的周恩来出任黄埔军校主任,成为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的焦点和核心。 大革命失败之后,周恩来临危受命,和贺龙、叶挺、朱德和刘伯承等人一起发动了举世震惊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黄埔军校 这个时代的邓小平也开始了革命活动,和周恩来一样,他也参与了旅欧。随后赴广西领导了著名的百色起义,建立起了桂省的红军队伍。 中央苏区时代,周恩来和邓小平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不过相对而言,周恩来的光芒比邓小平要更耀眼更璀璨,他时任红军总政委和中革军委副主席,是红军军事路线的最高决策者之一。而邓小平却因为支持毛泽东而受到了错误整肃。 “遵义会议”期间,周恩来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反对盲目指挥,支持恢复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之后,仍留在核心决策层。而会议进行期间的邓小平,只是默默地坐在角度里一支接一支地抽烟,会议进行中,他当选中共中央秘书长,成为党的骨干领导人之一。 遵义会议 抗日战争中周恩来很大精力都放在统战工作上,因此他的工作地点往往是在南京、武汉和重庆等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带,而邓小平则成为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并出任129师政委,开始和刘伯承合作,组成了著名的“刘邓大军”。 解放战争中,周恩来是五大书记之一,位居核心决策层。而邓小平则任中原野战军政委,继续和刘伯承搭档。 三大战役期间,周恩来作为毛泽东的主要助手指挥三大战役,邓小平则作为中野(二野)政委,和刘伯承、陈毅、粟裕以及谭震林等组成总前委,指挥了气势磅礴的淮海大战和渡江战役,一举推翻蒋家王朝。 邓小平 在1955年中央军委对全军的大授衔中,毛泽东本被推为大元帅,但他谢绝了,他不肯要这个虚名;周恩来的元帅军衔也被他谢绝了,而邓小平原本要被授予元帅军衔的,甚至排名都排好了,位于陈毅之后、罗荣桓之前,排在第七位,但最终也被他辞让了。 上述三位脱下军装的军事家毛泽东、周恩来和邓小平,穿不穿军装并不影响他们的战神地位。事实上,除了毛、周和邓三人外,还有一些功勋卓著的军事家,因为经济建设的需要,也脱下了军装。这在36位军事家的名单里也不乏其人。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后来位至国家主席的李先念和杨尚昆两人。 李先念 李先念和杨尚昆 李先念出身红四方面军,是徐向前手下独当一面的大将,红四方面军数爬雪山,屡过草地,李先念都是亲历者;后来的西征的惨烈他也见证了,正是在他的率领下,幸存的数百精英才得以到达新疆星星峡;抗日战争时期,李先念是军内为数不多既是八路军高干又是新四军英才的高级将领。后来,李先念率部中原突围,标志着解放战争的正式爆发。 杨尚昆也是老资格的革命家和军事家,他也是在莫斯科喝过洋墨水的根正苗红的政治家。 回国之后,杨尚昆就被任命为红一军团政委,和红军宿将彭德怀搭档。一个是被高度看好的莫斯科留学生,一个是粗犷豪迈的大将军,这对组合竟然擦出了火花,成为配合默契的伙伴和生死与共的至交,长征中,彭杨的第三军团和林聂的红一军团成为绝对主力,中央红军顺利到达陕北,有他们的功劳。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在1955年的大授衔中,根据李先念和杨尚昆的战功,如果授衔的话,应该至少是大将军衔——顺利说下,36位军事家的入选标准,基本就是以大将这一级别为限的,而上级级别的军事家则无人入选——李先念和杨尚昆都是国家支柱,他们后来先后出任国家主席,成为正国级领导人,名垂青史。 杨尚昆 在老一辈革命家中,不穿军装但算得上军事家的大有人在,八九十年代评选中的那36位军事家只是有代表性的,没有在名单上的还有很多。 包括著名的“诗人元帅”和“外交元帅”陈毅,虽然在1955年的大授衔中被授予元帅军衔,但他的工作主要在协助周恩来主抓外交上,很少参加军事和国防。 陈毅元帅堪称战神,在我军最著名的战例“黄桥决战”、“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陈毅的军事指挥、资源整合和综合军事能力,正是在他的坐镇下,粟裕才能充分发挥其指挥天才,珠联璧合,华野(三野)才能纵横淮泗,天下无敌。 在人民武装22年的历史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脱下军装,仍是战神,这样的例子你还知道谁? 陈毅和毛泽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