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交友 几年前,随着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移动支付这个新生事物被称作是新时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而这些年,针对移动支付所衍生出的营销策略五花八门,随之引发的争论也越来越多。消费之前关注公众号、注册会员、提交个人信息、只能通过线上下单等现象,不知您是如何看待的呢。 5月24日下午,记者来到了海口市金融路的一处商圈附近,针对消费前要求关注公众号、使用个人信息注册会员等消费情况进行走访。记者首先来到一家名为茶百道的餐饮店,准备购买饮品。 海口市金龙路茶百道饮品店店员:“(你们这是直接点还是扫码点?)扫码点更方便一些。(直接点也可以吧?)可以,但是要稍等一下。(可以,稍等。)” 在得知记者准备直接点单购买饮品后,这位店员仍然在玩手机,也没有再招呼记者进行点单,无奈,记者拿出手机准备通过扫码进行点单。而刚刚进入扫码界面,就显示需要授权对方获得记者的位置等信息,但当记者对此提出疑问时,店员却没有任何回应。 随后记者来到了附近另外一家煲佑奶茶饮品店,店员告诉记者,这里可以直接点单,不过店员也强调,如果通过扫码下单,可以获得优惠。记者留意到,在这样的情况下,接连几位顾客都选择通过扫码点单,不过,这个扫码点单也同样需要顾客关注公众号并且提供个人信息,注册会员后才能够领取优惠券。 海口市金龙路煲佑奶茶饮品店店员:“那个能省3块钱啊是吧,它说点关注的才能领到优惠券。(不能在现场必须要点关注才有),对,你现场点没有优惠。那要填了,你就填号码,还有你的姓氏就可以了,不用填全称。(反正我手机号也给你了)” 当天记者走访了多家餐饮店、冷饮店、咖啡厅等商家,绝大部分都同时支持线上线下点单,但有一部分商家都力推扫码点单,如果记者没有提出直接点单,店员也不会主动提供菜单,还有些商家已经不接受当面点单,消费者如果不扫码点单,甚至都无法得知这家商家的具体产品。 海口市金龙路瑞幸咖啡店员:“(你们东西在哪,怎么看呢?商品种类,扫码吗?)对。(点也是扫码点是吧?)对。(这个码吗,两个码还不一样是吧。)不一样。” 而在记者扫码点单购买时,小程序又先后要求记者提供手机号、姓名,同时对头像、性别、地区授权,并且授权对方对记者进行内容推送以及短信发送,通过手机号或微信号进行绑定。 海口市金龙路瑞幸咖啡店员:“(这是微信和手机号码登都可以是吧。)要手机号码登。(也是拿到了你的手机号码。授权头像、地区、性别。)” 针对这种现状,记者也随机进行了走访,一些消费者也表示,针对扫码注册会员这种消费模式,他们虽然也有些反感,但得确无可奈何。 消费者1:“(有没考虑过上架的公众号,我向他提交了我的信息之后,他会拿我的信息干什么?这个问题考虑过吗?)考虑过啊,但是没有办法啊。因为叫那些服务员点,他们都会直接跟我们讲说现在都是扫码点单,都不会帮我们进行点单。” 按照我国法律解释,公民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这其中呢,姓名、通讯方式、住址、行踪轨迹等都属于个人信息的范畴。而事实上,你的个人信息又可能已经成为了他人牟利的工具。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商家通过扫码等方式所采集的消费者个人信息往往包括姓名、联系方式、家庭住址、位置信息等。采访当天,记者也以电商的身份在网上找到了多家声称能够帮商家进行线上推广的平台。据对方介绍,消费者在不同商家透露出的个人信息以及各种消费痕迹可以通过算法预估出消费者的更多习惯,这被称作消费者画像。一个消费者被采集的个人信息越多,精准度就越高,甚至可以做到比消费者更了解他自己。 某电商推广平台客服人员1:“可以啊,我们定位的话是根据用户的年龄段、性别、婚姻状态还有他的一个兴趣爱好行为这块,我们都是可以去筛选,我们地区定为就是0.5到5公里。消费能力(也能做筛选?)有,比方一个月2500到3500,3500到4500,4500以上,你每个月比方说用微信,消费多少钱肯定后台都有啊。” 多家推广平台均表示,通过消费者的大数据,他们可以筛选出消费者的活动区域、兴趣爱好、收入水平、消费习惯,甚至包括其子女年龄、所报名的课外机构种类等,而如果记者希望向特定的人群进行更精准投放,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而这些平台,除了能够进行精准推广之外,还可以帮助商家制作吸粉码等方式采集特定消费者群体个人信息。 某电商推广平台客服人员1:“我们给你软件,你们就是定位去采集,你们哪,海口、海南,手机号码采集下来,包括他们的邮箱、QQ号什么的,比如说可以加他微信,手机号现在很多人也是微信。另一方面,我们也有短信的群发功能,两种方案。另外比如说你要有团队,打打电话什么的都可以,不管它在任何地方,只要他公开过他的信息,我们就能把他采集下来。” 某电商推广平台客服人员2:“无论是做电商,还是做个人的东西,只要你是线上的话,生意的背后,本质就是流量,你能搞多少精准的流量,你就能够赚多少钱是吧。” 当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和商家的利润划上了等号,种种五花八门的针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采集手段,借着打折优惠看似美丽的外衣,还是充斥在消费者生活的各个角落。 某电商推广平台客服人员:“你愿意填就填,你不愿意填你就不能购买,这个是我厂家的行为,对不对这个不涉及到什么法律问题。” 那么,种种针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采集,真的不会涉及法律问题吗?所谓不愿意填就不要购买,商家是否有足够的底气呢。 律师张柳青:“从法律层面来说,商家的这种行为实际上已经侵犯了我们消费者的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以及知情权。另外商家的行为很有可能还会涉及到过度采集我们个人信息的嫌疑。如果在采集之后,涉及到了对于信息的一些不合理的处理,比如说贩卖你的信息,或者是通过获取的信息来对你进行一定程度而电话短信的骚扰,影响了你生活的安宁,那么就已经达到了需要法律规制的程度。”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也呼吁相关法律法规能够尽快完善,有效措施条例尽快出台,保护消费者个人隐私。 消费者2:“我们现在的话每一个人,因为我们会注册很多的账号之类的,我们是在互联网上其实我们是处在一个‘裸奔’的状态。” 消费者3:“以为其实很多我们是通过微信直接登录,但微信上面会有我们的身份证、银行卡这种信息。” 消费者4:“从个人看来一个是隐私问题,还有一个安全问题,现在很多东西如果缺少监管的话,它就会泛滥。” 针对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被采集,应当如何规范。日前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联合相关单位推出全国首个行业自律承诺,提出商家不得强制消费者扫码消费,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消费者关注商家公众号,搜集消费者信息遵循合法正当必要性原则等。与此同时工信部将推出《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共计22条,以知情同意和最小必要2项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为纲,进一步保护消费者个人信息。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