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筹项目 https://www.touzitop.com/ystt/6530.html 《中国经营报》记者近日了解到,中国银行《金融场景生态建设行业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发布,显示银行业平均电子渠道分流率为90.88%,客户已习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络购物、移动支付、网上理财等,银行机构金融场景建设已成为必选项。 不过,记者了解到,银行机构推进金融场景建设尚有多重挑战,比如场景中未明确界定各参与方责任、参与方承担责任不清晰,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审慎性与非金融服务便利性的平衡把控等,尚需银行机构突破。 场景建设重要性凸显 据《白皮书》显示,目前金融产品与服务高度线上化,2020 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达3708.72亿笔,同比增长14.59%;银行业平均电子渠道分流率为90.88%。其中,手机银行交易笔数达1919.46亿笔,同比增长58.04%;交易总额达439.24万亿元,同比增长 30.87%。手机银行的服务功能与交互体验日益完善,同时引入了民生服务、内容资讯、消费购物、政务缴费等多种场景服务,也是金融场景延伸服务界限的具体体现。 随着电子渠道发展等因素影响,金融场景建设成为银行的重要课题。中国银行行长刘金表示:“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深刻改变产业发展的模式和居民消费的行为,不断加快金融业态的重塑。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金融行业积极构建场景生态,推进数字化转型,既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责任担当,也是主动求变突破自身发展瓶颈的必然选择。” 刘金指出,2020年以来,中国银行打造跨境、教育、体育、银发四大战略级场景以及政务、医疗、文旅、交通等重点场景,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客户触达和服务能力。 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副院长薛正华表示:“中国数字化建设发展比较快,但主要集中在消费端,产业端发展相对慢一些,但近几年来,党中央制定数字中国国家战略的高层战略指导下,产业端数字化也在快速发展,这也必然给金融场景建设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白皮书》指出,金融场景建设过程中,金融与场景的融合是手段,提升竞争力、实现普惠性才是最终目标。商业银行如何围绕目标去提升盈利能力,需要结合目前互联网营利模式探索一条与自身经营逻辑一致的建设路径。具体包括:流量创造、用户打标、客户转化、价值挖掘。 另外,《白皮书》指出,与传统银行“客户到用户”的思维不同,金融场景运营的实质是围绕“用户”思维构建以数据贯穿始终,以产品运营、内容运营、客服运营、安全防控四项能力为整体的全生态、精细化深耕过程。 多重挑战 一位国有银行人士表示:“在过去,银行以线下为主战场,以合规为生命线,银行习惯于面对面向客户宣传、解释、辅导和沟通,但一旦到线上场景,银行机构必须和互联网企业去对标,实现金融和非金融的融合,同时银行还要严格遵循监管规定和内控合规的要求,这些对银行来说都是巨大挑战。” 未来商业银行在金融场景生态建设中还需要在风险隔离、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方面完善突破。 《白皮书》指出,当前商业银行在金融场景创新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场景中未明确界定各参与方责任、场景向客户提供的信息主体责任不明,参与方承担责任不清晰,未明确对场景下游准入商户的标准、合作类型以及管理要求,场景内涉及金融信息服务及相关业务管理要求边界模糊等,在金融业务与非金融业务严格风险隔离存在挑战。 对此,《白皮书》建议,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首先应该严格按照监管要求依据经营范围对场景要素进行展示,不可涉及非金融领域,严格做好对数据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风险隔离。同时,重点关注金融场景运营中由非金融产品服务质量和欺诈风险引致的声誉风险。 并且要专注主业、厘清边界,具体而言,就是从系统和机制上严格界定各参与方的职责边界、强化风险研判和管控,严格风险隔离、有效控制风险传染,同时最大程度保障客户相对一致性的服务体验。 另外,《白皮书》指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审慎性与非金融服务便利性的平衡、技术风险的把控、数字化时代商业银行特色考评体系等,亦是目前金融场景建设的挑战。 (文章来源:贝果财经) 文章来源:贝果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