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县资讯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育儿嫂一夜成名,拒绝高薪躲进深山,如今月入3000,想在北京买房

2021-08-30| 发布者: 房县资讯网|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北京皮村,在2017年4月,备受媒体关注。这里出了个“打工文学作家”——范雨素。她一生的好运,都留给了文学...
长期供应 无烟煤滤料 无烟煤滤料厂家 过滤水用 聚亿净水

  

  北京皮村,在2017年4月,备受媒体关注。

  这里出了个“打工文学作家”——

  范雨素。

  她一生的好运,都留给了文学。

  

  她一篇自传体文章《我是范雨素》火爆全网。

  文章的第一句话是,“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

  在微信端迅速突破10w+,取得400万阅读量。

  网友称其写作风格是“无声之处有惊雷之声”。

  更对她“育儿嫂”和“作家”分裂身份感到好奇。

  文章发布两个小时后,就有出版社联系她,邀请她出书。

  50多家自媒体和出版社,寻着味冲进皮村,找这个“育儿嫂”作家。

  

  范雨素一夜成名。

  但之于范雨素,她不过是误打误撞。

  “我之前连非虚构文学这5个字都没听过。”

  范雨素说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心里堵得慌。

  她和母亲打电话,听对方抱怨生活的苦。

  她觉得愧疚,要是自己有钱,老人也能享受好日子。

  想到这里,她铺开稿纸,把感受和经历写下来。

  她甚至不确定,这篇文章能不能被选用。

  但自己被治愈了,内心的阴郁都散了。

  没想到,专家却给了意外的高评价。

  他们觉得范雨素的文风有种“无为之技”,直接干脆,不矫情。

  评论员曹林这样点评:

  “她的自我表达,

  打破了主流社会对底层视角的垄断,

  打破了固化的阶层叙述所形成的盲区,

  让人们看到了一个自以为熟悉却很陌生的生存世界。”

  有评论家甚至说,每个中国人都能从她文章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这种评价太夸张,但直接将范雨素捧上天。

  她瞬间成为了流量本身。

  

  然而,这种成名却让范雨素十分困惑。

  她觉得自己落入了一个漩涡。

  她去哪里,媒体就在哪里。

  先是把范雨素堵在皮村文学社办公室里,请她讲讲自己的写作初衷和过程。

  一折腾,就是整整10个小时。

  随之而来,是各大出版社、平台的软磨硬泡。

  理想国出版社希望与她签约。

  某个出版商直接拎着20万现金,出现在她家门口。

  网站育儿频道来请范雨素去做编辑。

  有平台说要签约她,给她开公众号,一个月只要写4篇文章足矣。

  报酬是1w/月。

  狂轰乱炸的短信让手机死机。

  那段时间,总有人在范雨素家外面观望,鬼鬼祟祟。

  逼得她只敢躲在房间里,天黑了才出门。

  皮村文学社办公室门口,停满了汽车。

  媒体们就像一波波蝗虫,走了一批又来一批。

  

  范雨素远在襄阳的母亲,也逃不过媒体围堵。

  耄耋老人被一堆话筒、摄像头围在中间,又恐惧,又不适。

  房东也埋怨范雨素,那些来找她的媒体,严重干扰到周围人的生活。

  文章发表后的第二天,超过三十家媒体来到皮村,要采访范雨素。

  那天,皮村社区工友文艺联欢会恰好举办。

  

  他们便在晚会之前增开了一个新环节“范雨素报道媒体说明会。”

  有媒体记者问,“范雨素会出席吗?”

  “可能参加。”

  很快,皮村文学社的成员小付出来否定了。

  他说范雨素最近都不打算面对公众。

  她害怕了。

  “因媒体的围攻,我的社交恐惧症,已转为抑郁症了,现在已躲到了附近深山的古庙里。”

  

  她发了一条微信,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手机关机,静静读完一本书。

  范雨素真的不在意媒体的关注吗?

  她是在意的。

  私底下她密切留意网络上对她的评价。

  有一篇文章说她是因为中产阶级的悲悯而出名。

  为此,她有点难过。

  “我只是真实,平视了我们的生活。”

  此后,她就有些抵抗类似的讨论。

  有相关宣传单位来邀请范雨素上节目,她拒绝了。

  “我可不要当一盘菜,让人吃。”

  她看过很多底层出名的人,上节目就是配合主办方。

  点头哈腰,阿谀奉承。

  一会儿感谢这,感谢那。

  一会儿又要回答些无聊问题。

  她不喜欢。

  范雨素知道,一篇文章根本不可能改她的命。

  北京的3、4、5月,是沙尘暴的频发季。

  此时的范雨素,就像是遇上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

  天空灰蒙蒙一片。

  容易糊眼,看不清路。

  

  很多人觉得,范雨素早就脱离了底层。

  毕竟,她出名了。

  大大小小都算个红人,能出书,也能去给人演讲。

  再不行,投稿写文章总比做保洁赚钱吧。

  可实际上,范雨素仍旧是那个范雨素。

  她依旧住在8平米的小房间。

  邻里之间,没有串门,只是见面打声招呼,仅此而已。

  “很多人说我成了网红,

  但对我个人生活而言,

  没有任何改变。

  就像哪儿着了火,大家都跑去看,看完拉倒。

  新闻不就是这样吗?

  我心里没一点感觉,

  每天还过着萝卜白菜豆腐的生活。”

  

  走红对她来说,根本没带来任何实质性改变。

  每天六七点起床,赶公交到市区,去给别人做保洁。

  有活就多做一些,没活就少做一些,多点时间看书、写作。

  范雨素在文章里,写下这么一段话:

  “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

  我们活着,我们挣扎,我们照常活着。”

  有人夸她清醒,乐于清贫。

  但她更像是被困在理想与生存的夹缝里,拼命扑腾。

  她虽然抵触媒体,但不可否认,一夜成名对她来说是个机会。

  范雨素心中的文学梦,迎来一丝曙光。

  她看中理想国出版社的诚意,签了约。

  理想国希望她能继续写非虚构,这也是中产阶层喜闻乐见的作品。

  但范雨素不想再拿自己的苦难史做文章。

  双方没能达成合作。

  几经波折,她终于找到“如意郎君”。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签下了范雨素。

  她辞去了育儿嫂的工作。

  每天在8平方的小房间里,埋头创作。

  

  但合同规定要出书后才有钱。

  日子一天比一天拮据。

  “干体力活才能有饭吃,写东西能赚什么钱。”

  大女儿从上海打电话给她,冷冰冰的指责。

  “你啥名人,人家鹿晗、王俊凯才叫名人,你看你穷成啥样,好意思叫名人。”

  小女儿也跟着嘲讽。

  文章出名后,外界所有人都在等着范雨素再给大家带来惊喜。

  可范家上下,却统一阵线。

  “名气不能当饭吃,当好月嫂带大娃子。”

  范雨素的妈妈“规劝”女儿,农民家孩子就别折腾。

  “不实际,写文章难道还能当饭吃吗?”

  大女儿甚至删掉了范雨素的微信。

  她和记者说,母亲写作成名后,她就再也不看文学了。

  “看文学小说,

  很容易沉浸在故事里,

  会让每个穷困潦倒的看书人觉得,

  自己也能成为写出这种书的人。

  很多人分不清现实和虚构的区别。

  想以写小说为生的人,

  他们的生活可能因为这个梦想放弃所有,

  变得支离破碎。

  看历史书,

  人们只会看到那个成功的人,

  看不到破碎的大多数人。

  如果他们换个方向,生活会过得很好。”

  大女儿这段话,耐人寻味。

  对于母亲的走红,女儿们很是不屑。

  “网红是靠分享自己的生活或者经历来涨粉,作家是创作作品,不一样。”

  之于家人而言,范雨素可能算得上网红,但绝对不是个作家!

  她写作,就是一场空虚一场梦。

  

  范雨素的前半生,靠着文学熬过穷困潦倒,也借着文学一鸣惊人。

  但写作成名并没有给她的人生带来任何转机。

  她的前路仍像北京的雾霾天,迷雾重重。

  

  成名过后的范雨素,也发表过几次散文随笔。

  但反响平平,无人问津。

  她就像落入海洋里的一块顽石,溅起一点水花便沉底。

  2019年,《人物》栏目举办了一次女性主题演讲,邀请了范雨素。

  她自嘲道:

  “我是一个过气的网红,

  因为过气了,

  从去年记者找着采访的车如流水马如龙,

  到今年,

  门前冷落车马稀,

  天上人前,

  物是人非又一年了。”

  

  褪去身上“网红”的光环,她还是那个家政工。

  每个月拿着2/3000元工资。

  1000元给读高中的小女儿做生活费。

  700元交房租,剩下的自用。

  她说平日一个馒头就能顶一整天。

  或者吃个6块钱的盒饭。

  有记者问范雨素,你是不会用电脑,所以才用手写文章吗?

  她回答,“我会打字,拼音打字很熟练,但买不起电脑。”

  从她参加皮村文学社开始,她在写作上已经用了15公斤的纸,2000支笔芯。

  从专职育儿嫂转成小时家政工,她的日子更清苦了。

  记者问她,“为什么没想过“收割”自己的流量?”

  范雨素说:“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我不想当网红,在人堆里生活,我不付出,也得不到。”

  记者又问:“为什么没把写作当成职业?”

  她说,“靠写作这条路,要写得好、有读者才能过好。

  你要写得不好,没读者,都还不如做体力活赚钱多。

  我没有那份自信。

  我没有希望靠着文学能得到什么,

  连这些名声我都觉得是‘天降横财’。”

  

  范雨素曾经有个很大的梦想。

  她想要成为中国的“第欧根尼”。

  第欧根尼是哲学家,每天睡在垃圾桶,不慕荣华富贵。

  但亚历山大大帝等人都很尊敬他。

  再谈及这个梦想,范雨素只是笑笑,很是不屑。

  “小时候懒,总想着不用干活。

  如果真做第欧根尼的话,

  我已饿死了好几回。”

  她眼里不再有光。

  文学对她来说,不再是理想,只是港湾,一个休闲的地方。

  她也不再是那个逃跑的孩子。自命不凡,心比天高。她认了命,知道在庞大的、坚硬的现实面前,人力真的太微弱。

  为了生计,她弯下腰,继续找生活。

  范雨素的身上,是无数底层人民的缩影。

  他们在生存与理想中挣扎。

  理想只能是浅尝辄止,一枕黄粱,最终都要醒来。

  “我的梦想也不会拖很长时间啊,

  我不可能说一生都追求文学吧,

  最多几个月或者一年,

  我就把这件事结束,

  老老实实做人。”

  

  记者问她,“什么叫老老实实做人?”

  “老老实实就是去找一份体力活,做育儿嫂或者别的,老老实实做事情。”

  她说这话时,思绪回到了90年代初。

  她初来北京时,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我要赚多点钱,在北京买个房。

  作者:阳夭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房县资讯网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房县资讯网 X1.0

© 2015-2020 房县资讯网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